從CSR「企業社會責任」到公益行銷

「企業社會責任」(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, CSR)的議題在台灣日漸成為顯學,除了是國際趨勢影響之外,媒體亦功不可沒。《遠見》雜誌於2005年創立「企業社會責任獎」時,創辦人高希均曾說:「台灣最缺的不是人才,是人品。」,當人品欠缺時,反映在企業經營上,就是缺「企業倫理」,缺「企業社會責任」。是這樣的認知,促使《遠見》雜誌毅然決定設企業社會責任獎。 

「企業社會責任」指的是企業要重視倫理與品德、股東權益、勞動人權、供應商管理、消費者權益、環境、社區參與、績效資訊披露及對利害相關人的責任等(註1)。以行銷的觀點來看,CSR的概念最常以PR的型式來操作,或者說PR可以運用的最佳議題就是CSR,常見的公益行銷即為此種概念下的產物。

公益行銷又稱「善因行銷」(CRM; Cause-related Marketing),公益行銷對企業而言既可建立優良形象,又兼具行銷目的,似乎是有百利無一害的作法,但事實上在執行面卻必須操作得更細緻、考量更周全,否則反容易被質疑是以公益包裝行銷,而引起社會大眾的不良觀感,例如:商周的「水蜜桃阿嬤」事件即是一例。

優識公關總經理何伶華於「推動公益行銷 品牌效益倍增」(註2)一文中,整理了評估公益行銷的十大準則: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公益行銷的十大準則

一、許多公益團體會主動找上企業贊助,多少給一點預算都好,其實反而是亂槍打鳥,效果零散,無法為企業品牌形象加分。公益行銷,企業應該化被動為主動,思考目的,是否能達到提供公益形象同時凝聚員工向心力的雙重目標。

二、確定公益行銷過程中溝通的對象是誰?舉個例子,P&G長期贊助「六分鐘護一生」,那是因為消費性產品的最大消費者是女性,而乳癌和子宮頸癌的防治對象也是女性。

三、公益活動的性質要符合產業的形象。如果一家高科技公司贊助的卻是傳統工藝,或是菸酒業者支持健康公益訴求,都是占不到便宜的。

四、分析活動的潛在伸展力。傳播印象是累積的,如果無法衍生後續效應,只靠單點的短期操作,只是事倍功半。

五、評估公益活動對經銷商和零售通路的吸引力。

六、確認活動中的領導地位。許多時候,寧可選擇獨家贊助的雪中送炭,而捨棄大推頭贊助商的錦上添花。因為,當20家企業一起分享公益的光環時,公益形象往往也一併被稀釋掉了。

七、衡量對企業的內部影響。如果一個公益活動換來員工抱怨連連而非整體士氣提升,絕非從事公益行銷的初衷。

八、執行效應的評估,要回過頭去檢視當初的目標是否已經達成。

九、是否需要其他行銷工具的支援?除了記者會之外,有沒有廣告預算可以協助後續曝光?要有做公益、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。

十、最實際的,審核預算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這十項準則非常全面地列出了公益行銷的評估要點,相當值得想要規劃公益行銷活動者作為參考。如前所述,公益行銷絕非有百利無一害、或者做越多越好,尤其現在的消費者非常聰明而敏感,企業如若純粹做公益,那當然至少可贏得好名聲,但若在公益目的背後藏了太明顯的商業企圖,反倒弄巧成拙,造成負面影響。比較保險的做法是,在行銷活動規劃時一併納入公益考量,以行銷為主、公益為輔,如此一來,既已昭告大眾:「這是行銷!」,但又順道可為公益盡一點小小心力,消費者也就不至於以純粹公益的觀點來嚴格看待一個行銷活動了!



註1:遠見雜誌http://www.gvm.com.tw/event/csr2008/page01.html
註2:2005/05/14 經濟日報/李盛雯報導

2 意見:

hung 提到...

非常仔細的分析,CSR 的確日益受到重視,聽說一些大公司己經特設專職去負責這個環節。個人想最高難度是 (1)
如何令大眾收到 "公益" 的訊息多於 "行銷" ?(似乎又不是單單十個準則可以達到 ...) (2)如何釐定”預算”及計算”成效” ?

http://dqqb.blogspot.com/2008/09/blog-post_04.html

Regina 提到...

如您所言,CSR的議題的確在”預算”和”成效”上是最不容易估計的,至於如何讓”公益”的訊息多於”行銷”,這部份本來計劃在這個系列的第三篇會著墨較多,但最近忙於工作,以致一直沒寫完...,應該最慢10月底會放上blog吧!也謝謝您的來訪及指教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