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來品牌需要有中文名字嗎?-以洗髮精品牌為例


By Regina Chen, 2010/12/31

這個問題乍看之下,會覺得沒有什麼可以置喙之處,答案當然是還有什麼好問的。尤其是近年來中國經濟成長可觀,全球品牌無不爭相競逐華人市場,所以沒有個中文品牌名字那怎麼行呢!但,真是如此嗎?

提到外來品牌名稱的中譯,學者大致會把它分成:音譯、意譯,音譯+意譯、諧音音譯等等,以及其他更複雜的變化類型,相關的研究應該頗多,所以此處我們就不討論了!我想來說說的是不譯

品牌名稱中譯是一門學問,但不譯也是策略的選項之一,這次觀察的對象是洗髮精的外來品牌。一般來說,直接沿用外來的品牌名稱大致以英文名、日文名、以及少數法文名較為常見,通常為的是營造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外來品牌的高質感形象,我們把話題縮小焦點回到洗髮精,會發現一個有趣的變化。

曾經有部份外來品牌洗髮精採取此種品牌策略進入台灣市場,即使強打電視廣告宣傳但卻沒有中文品牌名稱出現,例如:資生堂的MA CHÉRIETSUBAKI以及花王的EssentialASIENCE屬日系的這些品牌也正好是兩兩捉對廝殺的市場定位:MA CHÉRIE瑪宣妮)Essential(逸萱秀)同樣走的是甜美少女風格,而TSUBAKI(思波綺)和ASIENCE則是搬出眾家大明星助陣的高端等級產品。

ASIENCE也有中文名字喔!它叫做阿姬恩絲,這中文名字完全沒印象吧!可是它的官網真的是這樣寫的喔!而且這四個中文字是直接加在品牌logo下方成為整體logo的一部份。有意思的是,這兩對姐妹品牌在剛進入台灣市場時都沒有中文名字,都是已經上市一段時間之後(時間有長有短),忽然就有了中文名字出現在廣告裡了!當然也有可能是:它們本來就有中文名字,但在廣告操作策略上選擇故意忽略。是否如此,只有這兩家公司負責品牌的人和它們的廣告商才知道囉!

回想一下,廣告裡把洗髮精品牌名字唸得朗朗上口,走進賣場裡你也認得它的產品外觀,還知道它是誰代言的產品,但你唸得出來它正確的唸法嗎?那麼,什麼時候你會需要把它的品牌名字唸出來呢? 可能是你想問店員東西擺在那裡的時候,可能是你想和朋友分享使用經驗的時候,可能是你想請朋友或家人幫你買東西的時候…… 可能有各式各樣的情境出現,但偏偏唸不出口怎麼辦?只好給它們一些代名詞囉!例如:那個章子怡(或全智賢)代言的洗髮精(ASIENCE),或者那個山茶花洗髮精(TSUBAKI)等等,諸如此類的全憑個人自由發揮聯想力和記憶力來和別人溝通,有時候講了半天,別人還是搞不清楚你說的到底是哪個品牌的洗髮精,很累吧?

而在台灣市占率可觀的兩大家用品龍頭:P&G聯合利華Unilever也各自擁有為數可觀的洗髮精品牌,分別是:P&G的海倫仙度絲(head & shoulders)、潘婷(Pantene)、沙宣(VS Sassoon)、飛柔(PeRT),以及聯合利華的:多芬(Dove)、麗仕(Lux)、mod's hair有沒有發現:P&G的品牌都是中文名字非常熟悉、但英文名字有點陌生,而且除了沙宣之外,其他三個品牌本身的包裝上也有明顯的中文名稱。相反地,聯合利華的品牌則是中英文都簡短易記,且產品上的logo也以英文品牌名稱為主,而mod's hair則根本是連中文名字都沒有

走沙龍時尚路線的mod's hair正是一個不譯中文名的例外,從上市到現在已換過多次包裝,但它都一直都和姐妹品牌們不同,它從來就沒有中文名字。而P&G旗下定位及屬性與mod's hair接近的沙宣(VS Sassoon)卻是以中文名字所為人熟知。雖說mod's hair是定位在年輕消費者族群的品牌,但若不是電視廣告經常聽得見它的唸法(廣告裡也刻意把它的品牌唸得很大聲),就算是年輕人也未必能唸對吧?外來品牌沒有中文名字有差嗎?看來似乎是P&G覺得有差,而Unilever覺得未必有關係吧!

此處僅以大眾化品牌的洗髮精為例,而沙龍或專櫃品牌則不在此列,為什麼呢?因為品牌命名的策略與該品牌的定位及目標客群是誰,有絕對密切的關係。在上述的諸多例子裡,僅沿用外來品牌名稱而沒有中譯名的是少數特例,可是如果我們換個市場來看,在專櫃化妝品或保養品的眾多品牌裡,可就有數不完的例子了!品牌的操作變化多端,而這也正是行銷有趣的地方囉!


0 意見: